新闻网讯 4月8日,“中华文化”通识课首讲“共筑中华民族、共享复兴荣光”在学校知行堂和云端同步开课。著名文化学者、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在课堂上与师生共同畅游在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中。
“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课堂上,蒙曼从凝聚核心与旋涡模式、大一统政权与民族整合、小中国到大中国三个角度旁征博引,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和要素,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蒙曼从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文学艺术及文化精神多个方面,阐释各民族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构建传统中国政治形态与制度形态、丰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蒙曼从彝海结盟讲起,列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重大历史发展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民族工作中取得的重大进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自觉凝聚的关系,进而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从自发走向自觉的结论。
“共筑中华民族,共享复兴荣光。”蒙曼还同大家一起分析了在新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格局之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基础和新方向。她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从自发走向自觉凝聚,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讲座最后,她最后用“四个同一”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同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一种身份——中华民族共同体,同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通选课以来,近千名学生选择了“中华文化”通识课程,其中不乏一些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蒙曼老师带来的首讲“共筑中华民族、共享复兴荣光”,除20位同学现场聆听外,更是吸引了2.6万人在线听课。同学们课后纷纷表示,通过认真聆听蒙曼老师的讲述,收获颇丰。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学校在现有的“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和66门中华文化相关公共选修课基础上,构建了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和1+N”开放式课程建设方式。
“这门课程我们将采用名师名家主讲、专家漫谈、师生对话、虚拟仿真、实地参观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中华文化”通识课程力求通过有效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中华文化的热情。
课程将秉持开放性原则,致力于吸纳更多优秀教师加入,不断拓展课程内容,并通过媒体矩阵实现共享。由蒙曼、游斌、李浩然等教师主讲的18讲36学时课程内容,其中8~9讲都将于本学期开讲。学生在完成课堂学时基础上还能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线上资源进行拓展学习,线下教学资源将不断进行更新和积累,充分满足学生兴趣学习的需要。(摄影:马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