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nba下注官方·(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The announcement
您当前所在位置: nba下注官方·(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闻资讯


    新闻网讯 近日,由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级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秦彬为主角的微纪录片《我们的田野》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播出。纪录片中拍摄了秦彬参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推出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项目,参与商周考古圣地之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2023年度考古发掘工作的故事。该纪录片也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梦365个故事”中的一期。

    田野上的课堂

    “玉米地的地上都是陶片,我全装起来了,因为我当时觉得,这都是宝贝,我当时还觉得我老师为什么不捡。”商周考古圣地——琉璃河遗址,一个秦彬只在课本里或讲堂上看到听到的地方,终于有机会到达现场。

    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琉璃河遗址,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实习过程中,秦彬主要参与的是琉璃河遗址Ⅱ号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工作。要根据地层单位与遗迹单位,认真收集各堆积单位内的陶片、骨头等遗物;将发掘情况以及负责探方内的遗物、遗迹做好文字记录与考古绘图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当日完成考古工作日记,将发掘情况详实记录,并用相机与无人机对遗址区以及每个探方进行拍照。

    回想起这段田野经历,秦彬觉得很“幸运”。能够依托‘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项目参加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将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付诸于实践,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青春力量,成就“京”彩青春。

    敬畏与责任

    挂面、划线、绘图、摄影、记录……对比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秦彬坦言“课堂上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与个人读书感悟是像纸上谈兵,田野考古发掘才是真刀真枪的战斗”。在发掘工作中,秦彬每天都在与大小不同的探方打交道,区别于课堂书本中典型清晰的考古地层案例,现实的考古田野中,遇到的却是更加复杂难辨的地层与遗迹,“同一个平面上会出现五六层的东西”。心怀对考古的敬畏与对脚下探方与深埋文物的负责,让他“每一次犯错都觉得自己不行”。

    秦彬和同事、老师们住在距离发掘现场十几分钟车程的临时板房内。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考古队临时调整了工作时间,秦彬每天早晨5点便抵达发掘现场,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时间保持蹲姿,反反复复进行挂面动作。有时候眼睛都花了……但在秦彬看来,“每天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一个探方内的‘疑难杂症’,划出来一个正确的遗迹开口线,梳理清楚一个遗迹间打破关系便是最有趣的事情”。

    守护与热爱

    今年7月底,北京迎来了一场特大暴雨。“对发掘土遗址的考古人来说,晴天高温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下雨”,土质结构的遗址遭受大雨的冲刷,严重时会导致遗址的垮塌。在暴雨断电的夜晚,秦彬在工地负责老师的组织下抢救考古资料和历史档案,护送站内出土文物和仪器设备。当暴雨过后重新清点重要资料时,当看到上世纪北大考古系的先生们在琉璃河遗址发掘时拍摄的照片与发掘记录被完好保存时,那一瞬间只剩下了“感动”。

    在发掘工作间隙,秦彬的指导老师会带他去周口店遗址参观学习。博物馆内有一座科学家纪念园,是曾在周口店遗址从事考古工作和研究的先生们的长眠之地,少有游客参观。瞻仰过园内一座座墓碑,回想起石碑上的铭刻,秦彬感慨不已,“那些先生们生前就在这里工作,死后又埋在这里,守护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原来‘伟大’这两个字这么理解”。

    这些印象深刻的记忆,让秦彬对“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这八个字有了真切感悟。“作为新一代的考古学子,我们要接过前辈们的旗帜,坚定扛起保护文物的责任,走好这条中国考古学的传承之路。”

    “我喜欢这个东西,我想坚持一下!”

    如今,秦彬已经回到了校园,开始为毕业论文做准备,当被问及毕业之后的打算,他腼腆地回答:“申请读博吧,如果申请不上就还是找与考古相关的工作。”

    上一篇:“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系列课程 | 第一讲: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篇: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 | 第三讲:从中西对比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