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8月1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我校校长郭广生署名文章《推动新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文章全文如下: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伴随着扩张,高等教育诸多结构性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办学同质化问题最为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决定新建一批本科院校,这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老本科院校”,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即“新型大学”。“新型大学”的诞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发展导向是追求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新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型大学不仅是创新驱动背景下确立我国本土应用型院校新发展模式的实践需要和内在期许,也是大学组织结构演进的时代具象,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是探求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还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的现实需求。
李克军教授等所著的《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关于新型大学发展的研究,是2015年李克军教授出版的专著《在服务地方中凸显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延续与拓展,是对新型大学发展研究的长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成果。该书始终以新型大学转型为目标指向,以中国新型大学需要建构一种新的高校形态和新的发展模式为核心要义,在系统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论和大学协调发展等理论与文献借鉴的基础上,分别从研究基础、理论依据、存在的问题、借鉴策略和院校案例说明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给出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该书重点研究了新型大学的新特质、新使命、新形态和新模式四大内在构成要素,以及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凝练出新型大学的两种发展形态和五种新发展模式。该书研究思路清晰、内容翔实、逻辑缜密、体系完整,系统、全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未来中国新型大学的创新发展模式。
与以往研究相比,该著作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新型大学向应用型转型是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转型,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判性。李克军教授提出创新发展模式是“新建”到“新型”转型的关键。以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为蓝本的新型大学,在学校组织形态、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面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型高校不一样的特征。再加上转型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生态体系,新型大学的发展图景和未来战略规划在新的时代使命和大学精神下亟需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二是本研究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新型大学的发展之路就在于在有限的资源下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去开辟一条“康庄大道”,李克军教授对新型大学的研究不是断断续续、零打碎敲,而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他用近5年的时间,在理论梳理、院校调研、方案审读、发展路径等方面开展全面研究,对逻辑机理、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等进行一系列深层次、体系化的探索和研究,产生了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创新。三是研究方法运用实证研究,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理论阐发环环相扣,院校举例深入印证,积极探索中国本土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范式。一方面,新型大学日益成为省域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新型大学有其自身独特发展特征,既有主动服务地方和谋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也囿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客观问题。因此,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且能弯道超车的道路是关键所在。
李克军教授提出的创新发展模式,契合了新时期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整合了高等院校的内部资源,优化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提升了产教融合的育人质量和效果,是本土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值得借鉴的新范式。作为占有本科高校半壁江山的新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契机,统一思想认识,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摆脱传统大学的桎梏,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发展路径,高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国新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