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3月1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资深教授黄泰岩撰写的《新发展格局: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一文。文章指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全面、准确、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及我们党的创新性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全面、准确、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及我们党的创新性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在第二卷中详细分析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第一篇考察了单个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和这个循环本身的各种形式;第二篇考察资本周转,也就是循环是作为周期的循环;第三篇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就是资本的全部循环。可见,《资本论》第二卷构建了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以下三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内容:
一是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马克思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揭示了单个资本循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指出产业资本循环包括一个生产过程和两个流通过程,因而表现为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在这里,单个资本的循环仅包括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
二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作为资本的全部循环,不同于单个资本的循环,突出表现在:单个资本的循环研究资本的流通,但不研究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要研究资本的流通,还要研究一般商品流通。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括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因此,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作为单个资本运动的必要外部条件,不纳入单个资本的循环过程,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还要把作为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纳入进来,因而个人消费被纳入循环过程。同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还需把社会总产品按一定比例合理分配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保证再生产的顺畅进行,因而国民收入的分配又被纳入循环过程。这样,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把单个资本循环包括的生产和流通两环节扩展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
三是产品的实现问题。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核心问题是产品的实现。马克思认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必然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从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必然中断,这就把产品的实现问题纳入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成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重要内容。
只有全面、准确、系统把握以上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完整科学体系,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全面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单个资本循环理论并不是马克思资本循环的全部内容,因而把单个资本循环理论作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把马克思的单个资本循环理论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理论割裂开来,也是对马克思循环理论的误解,有的文献把马克思的单个资本循环理论和四环节理论并列作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就是这种误解的直接反映;第三,没有产品实现问题的资本循环理论和四环节理论也不能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产品实现问题必然导致经济循环的中断,而研究供求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格局对马克思单个资本循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对单个资本循环理论的深刻分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首先,单个资本循环是包括生产和流通两环节的统一循环过程。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因此,单个资本的循环不仅包括一个生产阶段,而且包括两个流通阶段。同时单个资本的循环还采取货币循环、生产循环、商品循环三种循环形式。因此,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大”,是指宏观意义上的整体循环,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系统循环。
其次,单个资本循环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连续循环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马克思把资本循环看作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形式上不断转化的运动过程,而且是不停顿的循环过程。如果资本在货币资本购买商品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第一阶段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在将商品资本转化为新的商品资本的生产阶段停顿下来,则生产资料就会被浪费,劳动力就会失业;如果资本在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售卖转化为新的货币资本的第三阶段停顿下来,流通环节就会被堵塞。这就意味着,畅通国内大循环不仅是一次循环过程的畅通,而且是不断反复循环的畅通,因此,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循环”,是指经济循环的动态过程,是在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
最后,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最初确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宏大理论体系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六大部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最后一定会上升到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层面。但遗憾的是,马克思没能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六卷本写作计划。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把国内经济循环融入世界经济分工协作体系中,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将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意味着畅通国内大循环,不仅是国内内部循环的畅通,而且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畅通。因此,国内大循环的“国内”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循环,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国内循环。
新发展格局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体系,从而为经济循环实现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畅通无阻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生产决定分配、流通和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分配是生产的产物,流通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媒介。这意味着畅通分配循环、流通循环和消费循环,不能仅着眼于分配、流通、消费的内部循环,还要注重生产循环对分配循环、流通循环和消费循环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不畅通生产循环,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畅通分配循环、流通循环和消费循环。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畅通生产循环。
第二,分配、流通和消费也反过来影响生产。没有消费,生产就无法持续推进,消费资料的分配和交换通过影响消费进而影响生产,而生产资料的分配则是生产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畅通生产循环必须以分配循环、流通循环和消费循环的畅通为前提,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关系,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系统考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第三,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特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使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之间没有了根本利益的对抗,从而使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所分析的供求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正因如此,经济循环畅通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既要注重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也要注重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强调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原因。
新发展格局对马克思产品实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的产品实现理论表明,经济循环过程存在着被堵塞的风险,这为我们防范和化解经济循环堵塞风险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
首先,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指出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财富在资本家一方的积累,贫困在工人阶级一方的积累,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社会资本循环过程不可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保障经济循环的持续畅通。
其次,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推进经济循环的整体性、协调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倡导自由市场竞争,从本质上反对和排斥政府干预,认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通过“看不见的手”有效地实现社会利益。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特别是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市场不可能保障供求自动平衡,凯恩斯就依据1929—1933年大危机的事实,从理论上否定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传统经济学命题,以有效需求不足为核心概念构建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实际上,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时就已指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必须保持均衡状态,才能为社会再生产提供符合一定比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才能实现社会资本循环的畅通。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比例的平衡,因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在我国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工作中,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循环的整体性、协调性,形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比例的平衡。
最后,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马克思产品实现理论对我国畅通经济循环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一是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党继承马克思的主要矛盾分析方法,认为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社会主要矛盾已不再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又进一步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而畅通国内大循环就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断点。二是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也会出现买和卖脱节的现象,出现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的背离,因而畅通国内大循环就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促进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保障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无阻。
(作者:黄泰岩,系nba下注官方·(中国)官方网站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